2009年7月20日

裝再多也不怕-便當袋

外表印著便當圖案的花布,看一眼就可以明白袋子裡面裝的是什麼內容,沒錯!不要懷疑,它就是便當袋!原本只是想作稍微大一點的尺寸,可以多裝些飲料或水果(其實就是貪吃哩~);沒想到作品做到一半,就發現這應該可以裝三層便當去外賣,再繼續做到作品接近完工時,直覺是這袋子根本可以當成書袋,恐怕連雜誌都裝的下,上圖書館時應該挺好用的……事到臨頭,也只好安慰自己,大尺寸袋子的用途更廣。未來三部曲應該是裝得更多、吃得更多、體重更多……

本來想做的便當袋是三折口設計,以魔鬼氈居中進行封口,但是,考慮到袋子加大尺寸的可承重量和攜帶的方便性,想想實用重於裝飾,因此,改成裝置小手把可以提用,沒想到完成品看起來跟路邊賣的塑膠袋還真類似,這也是「莫法度」的事情。

至於便當袋最怕的莫過於便當內的食物不小心晃動溢出盒外的湯湯水水或是醬汁,我在袋內上了保護膠膜,萬一要收拾清理時比較方便;縫上織帶手把時,為了防止脫線,我還動用老爸的打火機快速掠過織帶進行封線,試弄好幾次才成功,效果頗佳;話說我可是動作迅速又專注,不然萬一不小心燒到眉毛毀容,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縫製手把時,看到露出縫線不太漂亮,我用剩餘的布料裁下便當圖案當作裝飾,讓便當袋看起來似乎變得有趣多了;雖然做完作品很開心,但是否會開心拎著便當袋去上班,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啦!

生命的風景

近日臨時參加一場小型旅遊講座,起初以為是幾位久未會面的朋友一時興起辦聚餐,結果是分享去大陸內地旅遊拍攝的精采照片,因為旅遊同伴喜孜孜的想要分享拍攝的好山好水及風土人情,看的全是未經過篩選的數千張照片,以及珍貴的第一手報導;然而對於旅遊地的全然陌生,面對照片只覺得茫然沒有頭緒,根本無法產生共鳴,用餐後觀賞至一千張照片之後,身體微恙加上白天工作疲累,瞌睡蟲開始出來攪局,頻頻打呵欠的我,硬撐到近二千張照片分享時,再也無法繼續支撐下去,先行告退。

先行離席,似乎成為團聚美中不足的敗筆,除了讓朋友感覺不舒坦,自我內心也有幾分歉意,卻覺得當下別無選擇,畢竟當時好幾次向朋友低聲詢問團聚將於何時結束,卻未受理睬,自己也感到莫名的不快,所以選擇提前離席;至此,聚會的美意彷彿失去原有的光采,我想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間。

陌生的風景到底意義何在?當然週遭許多人分享得來不易的經歷和圖片值得感謝,這些人彷彿成為我們的眼睛,帶領我們去遨遊世界地圖上的許多地方,走我們走不到的地方,看我們看不到的風景,藉由旁人之眼,我們得以看見和聽聞的一切,得知體會世界的寬廣遼闊、風土人情的殊異,而我們有時也會說起陌生的風景,與大家分享記憶的篇章。

我喜歡日本東京的淺草仲見世通,充滿江戶時代的懷舊風味,但是在只能短暫停留的時程當中,當地最吸引我注目的是隱身在古蹟當中的幼稚園,除非是在相同的時空背景,我想其他人很少注意到這個角落;有一回與叔嬸同行旅遊,在認真看表演的中途,叔叔需暫時離開處理事情,他囑咐我看完表演時留在原地等候,不料坐在斜前方不遠的嬸嬸突然回頭不見叔叔的人影,非常焦急,她對我言明出門同行就是要"在一起"……不可以單獨行走,那時我只認為叔叔自有安排,忽略同行的相依共享和安全考量,而今自有不同的認知與領會。

當我走訪各地踽踽而行,逐漸的體會到-對於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來說,陌生的風景如同報章雜誌的一部分,當我們眼中沒有共同的風景,沒有共同的記憶,生命的拼圖各異其趣,旅行的意義顯得多麼薄弱,畢竟我們未曾同在一起。

在生命的風景當中,不論是眼裡、心裡或記憶,唯有看見彼此的存在,才是真正的風景。

2009年7月17日

油彩與水墨


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及龐畢度藝術中心是法國巴黎的三大觀光景點。台北市立美術館日前引進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館典藏的現代藝術作品,舉辦【ARCADIE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以古羅馬詩人描述的田園牧歌般恬靜生活為主題,內容包括畢卡索、馬諦斯、夏卡爾、杜布菲、克利、布紐爾等39位藝術家的83件作品。

在悶熱的艷陽天,趕在展覽的最後一天前往台北市立美術館看展,在售票亭前,一波波的排隊人潮繞圈圈,幸運的我雖然持有貴賓券,省掉排隊漫長等待的辛苦,然而入口處還是免不了排隊人潮…,據說之前每天看展的人數直逼萬人,前往北美館感受龐畢度藝術中心帶來的藝術氛圍。

現代藝術創作通常可見到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風格,其實想來懵懂,幸好是畢卡索的<躺著的女人>、米羅的<藍色二號>、馬諦斯的<大洋洲,天空>等作品的風格殊異,或是西方畫家呈現世外桃源「阿卡迪亞」的理想境界,總是能夠讓人享受觀賞時的樂趣。

說起喜歡的<藍色二號>,這幅大型畫作就像是家裡客廳的壁畫裝飾,畫作當中的藍色象徵夢境,黑色是表示12個呼吸聲-想來藝術家的心靈世界還真是難以明瞭,但轉念之間,想想其實有時連自己都不懂得自己了!何必要求與畫家「心有靈犀」呢?至於這些畫作的身價有多高?單是米羅的<藍色二號>,保險金額就高達兩千五百萬歐元(新台幣約十一億元),頗令人咋舌。

看完【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之後,順道跑去2樓參觀館藏作品-【25年典藏精粹】(展示日期:01/24—11/01),館方為慶祝25週年館慶,特別集合台灣美術史上多位藝術家的34件作品,區分為7個展場空間發表主題式作品,當中充滿各創作時期所散發的人文精神與在地化特色。

從日治時期入選日本帝展的作品-陳澄波<夏日街景>、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落筆的風格質樸厚實;陳進<悠閒>與林之助<小閒>則顯現膠彩畫在絹及紙上的繁複作工及風格的細緻唯美;至於陳其寬<陰陽2>以東方水墨融合西方空間觀念的寫意,創造彩墨的新視野;劉國松<韻律之流>化狂草線條為抽象筆觸作畫;至於郎靜山<松陰隱高士>將巨松和張大千居士組合的攝影作品,融合現代攝影和傳統水墨,更加提升了傳統的詩、書、畫所能呈現的意境之美。

不同時期的藝術品,隨著時光的流逝,或許會出現不同的新觀點與各樣的詮釋,然而北美館的鎮館精華除了精采的技巧之外,其中蘊涵靜謐的文化韻味,令人流連忘返;不論是油彩或水墨,不論是內涵與意境,透過雙眼的凝視注目、觀望及懷想,看展覽無疑是一場心靈的饗宴。

台北市立美術館-【25年典藏精粹】
http://www.tfam.museum/03_Exhibitions/Default.aspx
【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桌布下載)
http://www.art-mall.com.tw/project/arcadie/arcadie_wallpaper.html

2009年7月1日

開啟咖啡秘密之鑰~烘咖啡


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人在趕著上班、上學的途中,總不忘來杯咖啡提神或提醒自己,以喝咖啡當成生活的序曲,或是與三五好友小聚喝杯咖啡談心,似乎已經成為常見的生活模式之一。在台北捷運板南線景安站附近的「烘咖啡」,從外觀簡約略帶低調的佈置,匆忙路過的人群或想要覓處談天聚會的族群,通常容易忽略其中所蘊藏的好滋味-專業的陳師傅投入咖啡領域多年,經由他精心調製的咖啡,香醇的滋味值得讓人停留腳步啜飲一杯,享受一段愉悅自在的時光。

憑心而論,人的味覺無疑是誠實的,感受酸甜苦辣的衝擊往往來得直接,而店家因應客人選用的咖啡風味,現點現做,以精心挑選的咖啡豆搭配適當的咖啡機,在不同的時間,經過陳師傅專業的手法與專注的力道,讓不同的咖啡產生微妙的變化,不論客人選用的是哥倫比亞咖啡、曼特寧咖啡、拿鐵咖啡、美式咖啡或Espresso咖啡等,是否忠於原味或想變換花式口味,當師傅將咖啡粉放置於滴濾式咖啡機的濾杯中,專注沖泡著咖啡,在咖啡滴漏時,濃濃的香味開始蔓延,而後充滿苦、醇、酸、甘、澀的各種滋味征服人的味覺,將感受提升至更高的層次,想來只有親口品嚐過咖啡,才能夠體會其「濃情密意」的美妙。

與其說咖啡是宣揚高格調與優雅的飲品,不如說是專業好手烘托下產生的藝術品,透過師傅精心的調製手法,讓咖啡容納及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手沖滴濾的咖啡正滴落入小壺,週遭瀰漫著咖啡的香氣,陳師傅對於咖啡烘焙具有獨到的見解,當咖啡樹生長的海拔緯度、氣候環境不同,甚至採收咖啡豆之後的烘焙程度、研磨粗細,與沖泡時的溫度差異、萃取時間及流量,都會影響咖啡味道與口感,因此,並沒有特定的標準可言。

以豆子烘焙的不同程度來說,當咖啡豆烘焙的顏色較深,口感也相對的厚實,然而重度烘焙會破壞豆子的質感,容易有碳燒味,不易品嚐出原味香;至於烘焙顏色較淺的,保留豆子的原始風味較多,可以嚐出豐富的多樣滋味。如何掌握咖啡豆的原有特性,選擇適度的烘焙,讓濃郁香醇的風味延展,呈現多樣的豐富口味,考驗著咖啡師傅的掌上功夫。陳師傅認為客人的回流是身為專業咖啡師傅最大的成就感。

雖然咖啡豆烘焙前跟其他小豆子的長相差不多,咖啡豆烘焙後散發出濃郁的香味,魅力讓人無法擋。陳師傅表示,如同掌握調製咖啡之鑰,沖泡一杯好咖啡的決定關鍵在於原料,約占7成的比例,正確使用適當的烘焙占2成的比例,沖煮方式則僅占1成的比例。他強調店家的特色在於掌握原料,當顧客自行決定口味,能夠看到咖啡豆研磨成粉,以及觀賞調製的過程,進而享用量身訂作的專屬口味,甚至嘗試新的可能性。

「烘咖啡」自家烘焙咖啡豆,因應客製化需求,提供符合大眾風味與產區精選的咖啡豆烘焙服務。雖然沒有出色的裝潢、炫目的杯子,但是醇厚的風味確實像暖流一般會溫暖人的心田,不妨把「烘咖啡」加入咖啡地圖新景點吧!

店家:烘咖啡
地點:中和市中正路9號
電話:02-2243-4645